公司新闻
近年来,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关注度的提升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电力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。而在这场变革中,长时储能技术的崛起,不仅使电网的调节能力得到提升,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动力。本文将带您探索长时储能的现状、技术发展及未来机遇,分析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角色。
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,使得风能、太阳能等干净能源的占比已逐渐增高。然而,由于这些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,电网对长时间调节能力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。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,截至2024年底,我国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,相比于“十三五”末增长了20倍,这一现象清晰地显示出市场对于长时储能的迫切需要。特别是,越来越多的电力管理者意识到,唯有通过长时储能技术,才能确保在新能源消纳压力及电力市场化改革双重考验下,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。
长时储能的定义是指可以实现至少4小时以上的充放电循环的储能系统,技术主要包括抽水蓄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熔盐储热、液流电池以及氢储能等。在这些技术中,抽水蓄能凭借其历史悠久和成熟的技术路线,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而液流电池和氢储能等新兴技术则展现出广阔的市场潜力。
例如,在近期发布的《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中,国家能源局强调了长时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前瞻性布局,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。众多锂电储能企业如海辰储能、宁德时代等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推出相应的长时储能产品。就近期而言,Quinbrook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已与宁德时代合作,计划在澳大利亚开发8小时电池储能项目,这显示出长时储能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。
在与短时储能相比时,长时储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充放电时间长、储能容量大、单位成本低等几个方面。例如,长时储能可实现跨天、跨周甚至跨季节的电力调节,极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。然而,尽管液流电池以及其他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等不断成熟,长时储能仍然面临初始成本高、应用受限及规模不足的挑战。
根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的研究,长时储能的成功应用还需解决多个技术瓶颈,包括原材料的可获得性、制造工艺的优化等,而这些直接影响到技术的经济性和竞争力。尤其是在液流电池领域,该技术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,整体成本居高不下,然而,通过提升电流密度等关键技术,有望降低整体系统成本。
实现长时储能的全面商业化是未来的方向。为了推动这一目标,各方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。首先,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,优化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,以降低单位储能成本。其次,政府应加大对初期高成本技术的财政支持,包括税收优惠与投资奖励,以吸引资本进入这一领域。
此外,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也至关重要。目前,电力市场主要以能量交易为主,尚未充分认可长时储能的“系统保险”价值。因此,通过完善容量补偿机制与辅助服务市场,可以帮助长时储能技术获取合理的市场评估和收益,从而加速其推广应用。
若干咨询机构预测,长时储能的市场将在2030年前后迎来发展高潮,预计全球累计装机量将达到30-40GW,累计投资额也将达到约500亿美元。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下,长时储能技术的意义越发突出。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推动,长时储能在应对新能源消纳压力、保障电力稳定性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未来,我们期待这一领域涌现出更多创新解决方案,继续引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。
长时储能的崛起,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力量,更是我们迈向更可持续未来的必然选择。让我们保持持续关注,期待这一领域的下一个变革性进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扫一扫,添加微信
热线电话:
0553-3025696